(中国阜阳地名信息网)
网站首页 |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  • 阜阳地名网
  • 阜阳地名网
首 页 乡镇概况 局部委办 政策解读 文化兴企 标准地图 有机生活 经济合作 法制警世 文明交通 文化旅游 文化交流 名优特产 美好乡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文化旅游
 
快捷查询
 
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:首页>>文化旅游 >>详细信息
安徽各地地名的由来
 

合肥:名称之由来,说法有二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云:夏水暴涨,施(今南淝河)合于肥(今东淝河),故曰合肥。这是一种说法。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,淝水出鸡鸣山,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,其一东南流(南淝河),经过这里入巢湖;其一西北支(东淝河),二百里 出寿春入淮河。《尔雅》上指出“归异出同曰肥”。二水皆曰肥,合于一源,分而为二,故曰合肥。

 淮南:以在淮河南岸而得名。1951年设淮南市。

 淮北:因地处淮河以北而得名。1971年设淮北市。

 蚌埠:相传古时曾在此采蚌取珠。船舶聚集的地方叫埠头,称蚌埠集。市因蚌埠集而得名。1946年设蚌埠市。

马鞍山:因西侧沿长江有马鞍山,故名。1956年设马鞍山市。

 铜陵:因铜官山而得名。1956年以铜官山矿区设铜官山市。1958年改名为铜陵市。

 安庆:东晋诗人郭璞曾登临安庆长江边的盛唐山远眺,曰“此地宜城”,故别称“宜城”。唐朝以前,此地被称为“宜城渡”,又因安庆的江边有一座盛唐山,又称为盛唐湾。天宝元年(742)改称为同安郡,至德二年(757)改称为盛唐郡,乾元二年(759)复改名舒州。北宋初属舒州同安郡,政和五年(1115)设舒州德庆军,南宋绍兴十七年(1147)改设舒州安庆军。由此始得名“安庆”,嘉定十年(公元1217年)始筑安庆城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公元1760年)至民国二十六年(公元1937年),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安徽就是“安庆”和“徽州”首字的合称。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,又有皖河绕流其间,春秋时期这里曾有过一个皖国,安徽简称“皖”即出于此,因此,人们常说安庆为安徽之源。

 芜湖:又名鸠兹,说的是一种生于芦苇丛中的绿色的精灵---鸠兹鸟衍变而形成,精灵鸠兹下绿色的蛋,孵化成雏鸟,因有鸠占鹊巢一说,故衍射芜湖人:鸠笨拙不会搭窝,就强占鹊窝来住,比喻强占别人的居所和劳动成果,鸠兹的叫声悦耳动听。

 又一说因芜湖靠长江,又有叫鸠江,但不多用此名,其中鸠江区是全市五个区中最大的一个区,芜湖是从有记载起约200余年历史的商业城市,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,因为城市中有山有水,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明珠城市。芜湖的中山步行街在全国名列前茅。

因芜湖临长江,青弋江,内河四面环水,叫芜湖也是说没有湖的寓意,怕太多的水造成灾害。传说中芜湖是一块荷叶地,水涨它涨,所以历史上历次的洪涝灾害都未能把芜湖变成一片汪洋

滁州:因滁河而得名。

 春秋时属钟离,南北朝梁大同二年(公元536年)在今滁州市置南谯州。隋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改南谯州为滁州,是为滁州之名始见于史籍之发端。

阜阳:作为行政区域地名,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。公元前495年楚灭胡,改称汝阴地;公元前221年,蓁建汝阴县,隶属陈郡;汉代汝阴县隶属汝南郡;三国·魏景初二年(Z38年)置汝阴郡,治汝阴县;南北朝·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;唐初曾更名信州,北宋末更名顺昌府。州、郡、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,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,直到元代至元二年(1265年)撤汝阴县,县地直属颍州,汝阴之名方才取消。明代和清初,颍州治所均未设县。

 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,应升为府,于是上奏朝廷:“上江之直隶颍州,界连豫省,地方辽阔,钱谷而外,刑名时间数倍他属,即本州地方之事,忧虞竭蹶不遑,何能再顾属邑。似应将颍州升为府台,设立知府一员。附廓添设知县一员,即以颍州原治地方为新县管辖……恭候钦定佳名。”雍正准奏,升颍州为颍州府,附廓(同城)所设新具赐名“阜阳县”。

 中华民国元年(1912年),废州府而存县,撤消颍州府,保留阜阳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于阜阳县同城设阜阳专员公署,1971年改为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。1975年12月于阜阳县城区建县级阜阳市;1979年2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;1992年12月撤阜阳县、阜阳市,重新组建县级阜阳市;1996年1月,撤消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,设立地级阜阳市。

自清雍正十三年设立阜阳县以来,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,无论是地区或是县、市,均冠以“阜阳”之名。但“阜阳”一词的含义是什么,二百八十年来,人们多有疑问。为此,清道光九年(1829年修成的《阜阳县志》曾专文进行了考码证,但其文终无定论,最后不得不把问题推给雍正皇帝,说“阜阳”之名,是皇帝钦定,“无庸以管蠡窥测”。

毫州:烟叶和白芍重点产区,素称“芍药之乡”。位于省境西北部。面积2226平方公里,人口124.57万。市境为汤都南毫故地。1912年设县。1948年设毫州市,1949年废市复县,1986年又撤县设市。历史上向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明、清之际,毫州商业兴盛,舟车络绎,商贾云集,市场繁荣,为中国四大药市之一。市境位于皖北平原。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,经济作物以烟叶为大宗,栽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首位。又为毫芍、毫菊、毫桐、核桃和山羊板皮著名产区。白芍种植史已有2000多年,年产量占全省80%以上。并为中国泡桐出口重点县之一和全国平原地区最大核桃产区。1949年以来已建立食品、建材、机械等地方工业,产品有古井贡酒、阿胶等,并产纱灯、羊毛毡、筛绢、铜器等传统手工艺品。交通便利,公路通皖豫两省,新建的商(丘)阜(阳)铁路纵贯市境。毫州是老子、曹操、华佗的故乡。名胜古迹有花戏楼、薛阁塔、华祖庵、曹操宗族墓群等。

 
友情链接
 
Copyright © 2011 阜阳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 皖ICP备10006818号-2 网址:www.fydmw.org.
电话:0558—2280366传真:0558—2289827 郑重声明:版权所有,禁止下载 法律顾问:朱 亚
地址:阜阳市鹿坎路656号 . 邮箱:电子邮箱:526995691@qq.com 监管单位: 阜阳市地名办公室 阜阳市网信办公室

皖公网安备 34120402000399号